校园书香最醉人(作者:谌亮军)
日期:2020年10月30日 14:36:15

北宋时,宋真宗赵恒为培养治国兴邦人才,竭力营造浓厚读书风气,鼓励读书人求学登仕,御笔亲作律诗《励学篇》传布天下,诗中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名句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不应如此功利化。自入学启蒙至今,受诸多老师给我的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我在求学过程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校园书香最醉人,这一乐趣为我一口气读到研究生毕业提供了不竭动力。在这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里,我没有感受到读书的辛苦,相反,我觉得我一直在享受读书的幸福。我时常想,若能一辈子与书为伴,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读书不是为了跳出龙门,也不是为了找个高薪的工作,而是醉人的校园书香沁入心脾,让我依依不舍,完全沉浸在读书本身的乐趣里,三月不知肉味。让我与书香发生化学反应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三尺讲坛上的春风化雨,是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春蚕与蜡炬。

淡淡的油墨香味浸满心扉

上小学时,由于年龄小,同学们的活跃性很强,嗅觉也特别敏锐。每个学期初我们拿到崭新的教科书时,可能是新鲜感作祟,很多同学都急于翻看插图,看完就把课本扔一边去。碰到这种情况,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师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想出了一个很奇妙的招数。拿到课本后,同学们被要求先不要阅读里面的内容,而是一起玩一个趣味小游戏:把新的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混在一起,同学们先闻一闻,记住它们的差别,然后闭上眼睛通过嗅觉来区分两本课本。游戏现场非常热闹,两本都是新书,封面和纸张都是一样,要通过嗅觉来区分确实很有挑战性,游戏的难度还真不小。但是,老师认准了这是一帮不服输、敢于挑战自我的孩子。游戏开始后,同学们个个表现得像专业的小侦探,认真严肃地用嗅觉“破案”。排除了视觉的干扰,书页上淡淡的油墨香味弥漫在空气里,浸满心扉,让大家禁不住俯下身多闻几下,耳畔同时也响起了老师“同学们,这就是知识的香味!”的亲切话语。可以说,这种嗅觉上的亲密接触,比视觉上的冲击更能让同学们与教科书建立条件反射,培养出入脑入心的深厚感情。懵懵懂懂的同学们,闻到了书香味,感觉仿佛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此后,每次上课时,同学们打开课本,闻到熟悉的书香味,都觉得很亲切,对知识也如饥似渴,听课也特别专心,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效果自然也好很多。我爱上读书,大抵发端于此。

叫醒黎明的晨读声

上中学时,我考入了位于小镇上的省重点中学的少年班。这里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半天休息。每天的作息安排得非常紧凑,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在闹钟声中起床,借着灯光快节奏地完成洗漱及早操,然后跑步去教室晨读。同学们跑进教室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平衡呼吸,就迅速打开课本朗读起来,不一会儿,教室就成了晨读声的海洋。晨读大约半小时后,才能见到窗外泛起曙光,因此大家都说黎明是被我们的晨读声叫醒的。

每天的晨读内容基本固定,周一至周五是语文和英语隔天交替,周六日则是其他文科类科目。相应科任老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每次都会到课室来回走动,监督、旁听、辅导晨读,发现哪位同学晨读存在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同学们在晨读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如这句诗的押韵规则、那个单词的时态语态、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都可以随时举手向老师请教。老师们有时还会在晨读上讲个10分钟的微课,如赏析一首唐诗、分析虚拟语气使用常见错误、讲几则时政新闻等等。黎明时分的教学楼,书声琅琅,书香阵阵,好似那鸟语花香,让人沉醉。

“早起三朝当一日”,正是得益于这一严格、紧凑而温馨的晨读安排,同学们的词汇积累、语感养成、语法运用等都学得较为扎实,为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厚书读薄 把薄书读厚

受历任老师的熏陶,我对教师职业充满向往,觉得老师满腹经纶,站在讲台上授课风度翩翩,很有成就感,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把华南师范大学放在了提前批,并选择了我喜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分数较高,我被顺利录取。

进入到大学后,我发现大学的学习和中学不一样,课室不是固定的,每天的课程也没那么满,作业也没那么多,老师会开出长长的书单,让同学们自己去阅读。面对这种学习由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的情况,我很不适应,也甚为困惑。有时早上上完两节课后大家都散了,我不知如何安排学习,独自在课室发呆,或在校园里漫步。辅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我聊天,讲她的大学四年是如何确定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讲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增长知识,讲如何通过阅读提升专业技能。这次聊天对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面对老师开的长长的书单,如何在这四年里完成有效阅读,成为一个合格的中文人?辅导员告诉我,首先要把厚书读薄,读完一本书,要学会抓住精髓,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来概括该书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把薄书读厚,读书时要善于读出言外之意,揣摩作者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按照辅导员的指导,我找到了大学自主学习的门路,也找到了阅读给中文人带来的乐趣。除了完成老师给的书单,我还会主动给自己加料,四书五经、古典名著、西方文学等都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

一本书是作者一辈子的心血

萌生读研的想法,是在我读大一下学期时。那天,我所在的学院举办了一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会,一位在读研的师兄向本科生们介绍了读研情况及他的研究成果。这位师兄讲到古汉语语法,说古汉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在今天看来可以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句子,古汉语通常取无主句的形式。这个新颖的结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发了我攻读研究生、登堂入室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的强烈兴趣。毕业时,我顺利考取了华南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跟着导师吴老师做语法方向的研究。

吴老师学术造诣颇深,鼓励我们要多读书,特别是古汉语研究专家的专著。“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相当于买到了作者一辈子的心血,是不是很划算?”吴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们。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翻开司马迁的《史记》,翻开王力的《古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常识》,翻开杨伯峻、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浸满汗水的劳动成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和认知去阅读,我们读的不是书,而是作者的智慧与厚重的文化,书本也能散发出醉人的书香,还会觉得做学问研究是艰深晦涩的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我想,带着对书香的深厚感情去做学问,又何须“寻他千百度”。

书卷多情似故人

研究生毕业后,出于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迷恋,我选择了到高校工作,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校园位于生态保护区,远离喧嚣,四周环山,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朝有鸟语,暮有虫鸣,实乃读书圣地。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新增了国学园、中山园等景观,景观石上刻写了老子、孔子、董仲舒等名人的名句,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学校党委书记罗海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学校文化景观像泡菜汤,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像泡菜,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只有把泡菜汤调好,才能提振校园精气神,才能实现以景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近日,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应罗书记邀请来校给学生讲古典诗词,举手投足及谈吐均散发出文人的儒雅与才气,博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彭教授引用明朝于谦所作的《观书》中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描述自己与书卷之间的深厚感情,还称自己“三日不读书,就觉得面目粗鄙”。彭教授每天早上都会健步一万步,然后集中几个小时处理行政事务,之后就把自己关在书屋里,浸泡其中,与书对话,感悟到“书卷把生活场景变成永恒,书卷让彼此经历成为记忆。用书卷连接作者与读者之心,用书卷温暖彼此,也照亮彼此的人生”。彭教授对书卷的执着深深地感染了大家,所作的精彩讲座也成为师生心中恒久的记忆,必将对唤醒师生阅读热情、打造阅读风景、营造校园书香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提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扩展到不同层次的教育,校园之所以被称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在这里,许许多多有着崇高师德的老师,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书卷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学子们在书卷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精神营养。校园里书声琅琅,典籍浩瀚,书香四溢,是最醉人的风景。



联系电话:020-83505091  E-Mail:gh@gdrtvu.edu.cn
办公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23号广东开放大学23号办公楼1203室  邮编:510091